你可能「高估」了接案獨特性的重要性

你可能「高估」了接案的獨特性。

很多時候,接案者或創業者都「太高估」獨特性的重要性。

每當諮詢的時候,被問到接案獨特性,我都喜歡這樣舉例。

「你不用一直找獨特性、差異性,因為人生來本就獨特。」

「同一巷口的早餐店不會倒,但你也講不出來兩家賣的東西有多麼不同。」

以下我問了AI,觀點基本跟我一樣。

早餐店為什麼賣一樣的東西不會倒?

Q: 街道上的兩家早餐店,都賣一樣的早餐、蛋餅,沒有好不好吃的差別。 為什麼兩家都不會倒閉?

這個問題乍看很簡單,但其實背後牽涉到「市場機制」、「消費者行為」以及「定位差異」等因素。雖然兩家早餐店都賣一樣的蛋餅、口味差不多,但他們仍然可以共存、不會倒閉,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幾點:

:man_standing:1. 客群不同:地理位置或生活習慣造成的自然分流

即使兩家早餐店很近,也可能因為:

  • 一間靠近公車站,適合趕時間的上班族
  • 一間在巷弄內,吸引鄰居或帶小孩的家長

→ 客源不同,形成「你吃你的、我吃我的」。


:mantelpiece_clock:2. 時間錯開或服務方式不同

  • A 店開得早,主打清晨五點就能買到早餐
  • B 店開得晚,但有 內用座位+免費WiFi,適合慢慢吃

→ 雖然賣一樣的東西,但滿足不同的生活節奏。


:speech_balloon:3. 關係經濟:人情味或熟客效應

  • 有些人習慣去「那個老闆很親切」的店
  • 有些人只是「吃習慣了,不想換」

→ 這就是經濟學裡的「switching cost(轉換成本)」,雖然不一定是錢,而是「心理的懶」。


:chart_with_upwards_trend:4. 需求足夠大:市場容量可以容納兩家

如果該地區:

  • 早上人流很大(學校、辦公大樓、早市)
  • 或是居住密度高

→ 一家店可能忙不過來,自然兩家都活得下去。


:handshake:5. 兩家店可能在默契中「避開競爭」

  • 一家主打「外帶快取」,另一家「內用舒適」
  • 一家專賣蛋餅,另一家加碼有豆漿、飯糰等搭配

→ 這就是潛在的「差異化定位」,讓消費者有理由選擇不同店家。


:brain:總結

即使產品相同,只要「客群定位、服務時段、地點便利、人際連結」有所不同,就足以讓兩家早餐店穩定經營。

也許他們看似在賣「蛋餅」,但實際上賣的是:

  • 方便
  • 習慣
  • 關係
  • 體驗

這也是為什麼市場上可以有這麼多賣一樣東西的店家,卻都能活得下去。

接案獨特性的問題

Q: 這件事情比喻成接案者的獨特性呢? 一定有獨特性、與眾不同,才能接案嗎?

這是一個非常深刻的問題,你可以把「兩家都賣蛋餅卻都不倒」這個例子,比喻為接案市場的真實樣貌,來解釋一個重要觀念:

你不一定要特別出眾,才能穩定接案;但你要有理由,讓特定的人選擇你。


:fried_egg: 早餐店 ≈ 接案者:市場不是「誰最強」,而是「誰被選擇」

我們來比喻一下:

早餐店 接案者
賣一樣的蛋餅 提供一樣的服務(設計、剪片、寫文案)
地點便利 回訊快、配合度高
老闆親切 好溝通、願意修改
不一定便宜,但很順手 收費正常,但讓人放心
生意好,不是因為最好吃,而是習慣去那家 案主回頭,不是因為你最強,而是合作舒服

:jigsaw: 所以,接案者的獨特性不一定要是「技能最強」,而可以是這些:

  • 你很準時交件(讓客戶有安全感)
  • 你很會聽懂需求(讓合作更順利)
  • 你回訊快、不失聯(讓人願意再找你)
  • 你會主動提供建議(讓你有加值感)
  • 你長得親切、會聊天(情感連結也會加分)

這些「非技能類」的特質,反而是很多案主更在乎的部分


:brain: 小結:你不需要全世界認可,但要讓「對的人」找得到你

就像不是每個人都愛吃同一家的蛋餅,接案者也不需要讓所有人都喜歡自己。
你要做的,是讓那群「剛好習慣你風格、喜歡你特質」的案主找得到你,並願意一直找你。

2個讚